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新闻 > 中医养生 >

如何做一个专业又接地气的年轻中医?

来源:赵树堂中医馆  发布时间:2018-05-13

年轻中医千万不要做只读过一本医书的人。
 
深挖洞,广积粮,不逞强
 
如果我们每天能有一个有创意的想法,3年就是一千个。只要有一个正确,3年的磨砺你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用万分之一几率达到求得成功,但是很多年轻中医不愿意,想一步登天,结果几十年过去了仍无所成。年轻中医千万不要做只读过一本医书的人。
 
到北京,古代走路,后来坐马车,再后来乘汽车,再后来坐火车,再后来坐飞机,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但是那些支配宏观物体运动的客观真理永远也没有改变。两地的距离未变,让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牛顿第二定律未变,让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的牛顿第一定律未变。科学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它需要发展那是它不完善,它有不正确的东西。
 
真理是支配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直分毫不差,分秒不少的摆在那儿发挥作用。我们可以探索和认识真理,却不可以发展真理。
 
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2000多年了,没有人超越它,也没有人能发展它,因为它讲的是真理,它讲的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与技巧。自《内经》之后,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再到《外感温热篇》的卫气营血辨证,再到《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从十二经脉辨证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都是在内经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诊治疾病的技术手段。
 
正是这样,才有了从上古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到中世之长桑、扁鹊,汉之公乘阳庆及仓公、从仲景、华佗到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诸家,从汉之医圣到药王,无不是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辉煌历程,这是技术技巧发展推动医学发展的最好例证。
 
所以,年轻医生不但要学习经典理论里关于真理——“道”层次的东西,也要学习《内经》之后各家讲的关于科学——“术”和“法”层次的东西。明白这些我们便懂得一个好医生必须掌握道层次的关于真理与战略的认识,也必须掌握法和术关于科学技术技巧层次与战术的认识。后世医家的医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技术、技巧、战术就越多,达到治病的战略目标就越容易。如果你有千种手段,就不怕病之万种变化。
 
学经典是为了掌握真理,学其它医著是为了掌握技术和技巧。一本书即便只有一句话是可取的也值得读,它可能激发你的灵感,从而让你提出一个伟大的设想或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一本书对你有用无用,关键看你的心境如何。所以书读一百遍就有一百种心境,一百种心境就有一百种感悟和收获。毛主席一生,不论指挥打仗还是处理国家大事,休息时手上就没有离开过书。我们都是凡人,所以需要不断学习以温故知新。
 
我常常感慨,真正帮你解决疑难问题的往往不是你曾经读过的那些书,而是你刚刚随手拿起的那本书!不读书就会在辨证的时候先入为主,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就会主观臆断,陷入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绝境;不读书遇到重症难证就会无可用之方,束手而百无一能,最后落得跪求西医了结的可悲境地 。
 
年轻中医在诊治的疾病选择上,既要广泛涉猎又要集中精力于一点。有些人认为应选一个专业或几种病,可是他们一心研究胃病,十年过去了,结果在胃病上也没什么过人之处。
 
我主张年轻人应该尽可能广泛的看病。比如我是内科专业,我也看五官科、儿科、妇科、骨科。结果我不但内科看好了,也掌握其它专科的绝活。因为你想看好某科或某病,不见得你就能看好。除了自己努力钻研,还要看上天的造化,机缘巧合。
 
人生就就象《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心存一颗善心和侠义,其它机缘巧合全看天意如何?比如,你无意之间治好了一个疑难病,这种无意可以是你对病人的额外关心,也可能是你的真诚,病人愿找你一试,也可能是病人对你的信任想将自己的秘方教给你传承下去,这一切都源于你对病人的善良和真诚。当你治好一个病,就会有更多病人来治,病例多规律就易显现,你的认识就有提升,理论就有建树,你就会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而这种机缘巧合是可遇不可求的。
 
主观上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你要做什么样的医生?你期望在哪方面有专长?但客观上,人生的机遇和巧合都是随机的,就让上天来决定吧。一是真诚善良之心不可缺,二是最大限量的实践力不可丢。不分病种,不分领域。到四十岁后你已经基本定型,你再按照你领域里最擅长的发展下去,这就是你的研究方向。
 
我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医学实践中,我们主观上应头脑清醒,目标明确,尽量创造条件;客观上却不可强求与苛求,应一切随缘。我们应坚持一切从实践中得来又到实践中检验的原则,经检验正确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是主观上用逻辑推理一番,认为合乎逻辑就是正确的。我们知道实践和逻辑推理是获得真理认识的两种途径。但是一旦逻辑推理的前提或假设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推理无论多么严密也绝对是错误的。
 
比如教材说风热感冒用银翘散治疗,这原本是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我们的年轻医生用它治疗风热感冒无效。结果反来迁怒中医,甚至贬低古人。事实上他治疗的这个感冒根本就不是风热感冒,而是外感寒湿兼内热的九味羌活汤证。试问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哪来风热之气?感冒感受的风寒湿热皆是外来之气,具有明显气候特征。不察天文,不观地域,主观想象应该是什么病证,脉证不相参就选方,结果普通感冒小病,不但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工作多年的一些名医也不善于治疗感冒。
 
我读书期间每次感冒,先不吃药,而是任其发展,先观察和体会感冒的特点,观察气候和地域特点,分析感冒前自己的身体状况。分析脉证的一致性,再试着开方治疗,慢慢体会其病机特点和药物作用趋势。
 
我的体会是:一年之中感冒的发病,风寒感冒占30%,风热感冒占20%,风寒兼内热占40%,其它杂邪外感占10%;而风寒致病占90%,其间夹杂内湿,内热,积滞,痰饮,伏虚。
 
如此才是伤寒奥义。至于风热之气只有春温,夏热,及小环境内炉火之气熏蒸所得,皆是从口鼻而入,也就是温病。如此亲身考察实践,在大学时候我已能做到2服药搞定感冒,高热也就服两次药将烧退至36度左右。疗效决胜西医输液。
 
我想,如果我的中医学到感冒都要求助西医,我就该回家种地了。由此可见事实求是与脉证一致非常重要,学中医也需要特立独行,刚毅决断,正可谓:欲则立,不欲则废。
 
我们是院校毕业的正规医生,不可跟病人谈包治、包医。天下无包医的病,也无包治的医生,更无包医的药。再好的医生都有治不好的病,再笨的医生也能医好两个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为医者不可争强好胜。《老子》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按老子的说法,保持永恒,有两个手段,一个是“知和曰常”,也就是要保持多样性、要和谐、要平衡。另一个就是“复命曰常”。复命,就是归根返元。它包括思想上的归零,去掉多余的东西,去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去掉成见,去掉认识的误区,去掉思维定式。由理返情,由情返性,由性返命,由新脑还原脑,由意识还潜意识,由人道返天道,由人为返天然……
 
这不正和道家“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之求真境界一致?
 
做一个接地气的中医
 
一个人的经验不足可以积累,而悟性不足,难以弥补。老师比我们多的是经验与经历,我们比老师多的是悟性和灵气。跟师学习最要紧的是:老师想到的你要想到,老师想不到的你也要想到,你才能超越老师。
 
每天想一个问题是弥补悟性不足的有效方法。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中医,不凡照照镜子,看看我们的中医信念有没有松动、从医的初心有没有蜕变、入行的承诺有没有兑现,从而更加自觉地把坚守大医精诚的医德要求熔铸在血脉里、落实到行动上。
 
“自学而后可以学人,自救而后可以救人”。无论学习和治病都要从实践开始,从自己开始。对年轻中医而言,任何成功都没有从实践、失败、疾病中来得快和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是我们的老师,人民大众也是我们的老师,疾病也是我们的老师,要做一个人民大众的中医,就要融入实践中,融入人民群众中,始终保持仁心,坚持求实,不忘悟道求真,踏踏实实做一个接地气的中医,未来必定属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云南中医

预约专家 精标药房 网上商城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客服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日

7:30-21:00

客服

0531-678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