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您说的,是在甘草中加了一味药,而形成的古方、经方,这就是出自《伤寒论》里的芍药甘草汤。顾名思义,它就是甘草之外加了一味芍药。组方如下:
白芍20到60克,炙甘草10到30克,水煎取药汁,分两次温服。通常来说,后世医家更喜欢将白芍和炙甘草的比例调整为6:1。
这方子治什么?列位看官请牢记,只要是夜里小腿爱抽筋,或者足跟更痛,或者走起路来腿脚乏力,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之后,就可以考虑用这个小办法。此外,一些出血症、腹痛、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等,都可以用此法。不过,这些都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其实,对于小腿抽筋这件事情,古往今来有不同的解读。现代医学倾向于把它归为钙质缺乏等营养不良性疾病。不过在张仲景的年代,先贤却不通此道。但是,他们在长期摸索中发现,这类人往往有肝血亏虚之象,所以采用养血、柔肝、敛阴的方法来治疗。于是,白芍这味入肝经,可以柔肝体、养肝血的药物就被应用了。事实证明,这白芍确实有止痛之功,它和缓急止痛的甘草配合,酸甘化阴,对治疗下肢疼痛不利可谓立竿见影。
于是,在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之后,张仲景将芍药甘草汤作为经方记录在案,并将主治巧妙概括为“脚挛急”。
其实,除了“挛急”之外,这个办法对下肢肌肉的松弛、乏力也是有治疗作用的,于是才有了名方“去杖汤”。近现代名医胡希恕先生也对此多有论述。
这个办法因为十分简便,所以应用甚广。现代医学发现,白芍在这里起的作用就是改善肌肉痉挛。而这种痉挛又不只集中在腿脚上。所以,在治疗腹痛、胃痛的时候,芍药甘草汤也常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