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的“回南天”让人们苦不堪言,家里到处湿漉漉,衣服洗完总不干,浑身上下不舒服。进入阳春三月,北方“春雨贵如油”的局面也彻底打破,降水逐渐增多,湿气大涨。
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自然界的六气太过超出了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阳春三月,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身体是难逃湿气的侵害。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黏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甚至完谷不化、口中黏腻等,舌苔厚腻,脉濡临床间夹其他征象,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
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如果阳春三月遇到突然降温、降水的天气,最容易湿气困脾。内湿是由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证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
现代人饮食习惯大多不正确,好吃油腻冷食容易造成肠胃闷涨、发炎,吸收功能停滞,脾脏运化功能失职。冬天该调动肾阳保暖时有暖气,冬天该调动脾阳加强水液代谢时有空调,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差,内湿情况也越来越重。
“千寒易祛,一湿难除。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的。
早上起床后,在5个方面观察一下,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方便后看大便 大便后观察一下马桶,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刷牙前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如若舌苔厚腻,舌体肥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则为体内有湿。
刷牙时是否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早晨小腿肚是否发酸、发沉 早晨起来小腿肚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性重浊黏滞的典型特征。
饮食祛湿 无论外湿还是内湿,平时都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另外,还要多吃健脾祛湿的药食两用之品,鲫鱼、山药、红豆、燕麦、薏米、芡实、莲子、茯苓、党参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过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尤其在湿气重的环境中不吃伤脾胃、生湿的食物。
运动祛湿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此外,脾主四肢肌肉,经常运动起到健脾的效果,脾气健则湿气自消。
中药祛湿 中医将能祛除湿邪的药物进行了归类,如散寒祛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茵陈、冬瓜皮、藿香、党参、芡实等等,木香顺气丸、健脾丸、归脾丸则都是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泡脚除湿 用热水泡脚是对付湿邪一个很好的办法。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淡渗利湿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的人来讲,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在泡脚水里加入杜仲20克、川断15克、伸筋草30克,可以补益精气、强筋壮骨,适合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朋友。
容易双脚冰凉的人,可以在水里加桂枝15克,可以温通经络。高血压适合加 夏枯草30克、泽泻15克,夏枯草有清肝火、泽泻有利水除湿的作用。静脉曲张的人则可加当归20克、牛膝25克,这两味药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艾叶属于极阳的药物,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
按摩排湿 身体上的某些穴位就是人体的排湿口。
委中穴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的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平时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极泉穴 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火毒,应常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白领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阴陵泉穴 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适当刺激阴陵泉穴可以起到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还可辅助缓解腹胀、腹泻、水肿、膝痛等。
地机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地机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功效,可用于辅助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失调等状况。
血海穴 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重要穴位,具有养血活血、健脾化湿、祛风止痒的功效,是防治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科疾病及肌肉关节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丰隆穴 在小腿外侧,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也就是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距离胫骨前缘两横指的距离。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而成痰,化生百病。丰隆穴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具有祛湿涤痰的作用,配合足三里长期坚持按摩能清除浊湿。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即一个横掌的距离。
中脘穴 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按摩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对于缓解伏天暑湿造成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作为健脾胃的第一要穴,足三里穴对所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效果,除湿自然也少不了它。按摩足三里穴可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承山穴 稍稍用力踮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承山穴是人体最有效的祛湿要穴,能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有些人轻轻一按自己的承山穴,就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表明体内有湿。
天枢穴 取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两边两寸处。
天枢穴属于胃经,又联系大肠,最能通肠道、排宿便,按摩此穴可促使湿邪、毒邪从粪便排出。
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