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当代健康报》专访本馆坐诊专家张文杰博士,并于1月5日发文报道,特此祝贺!
网易频道也进行了登载,链接
原文如下:
外地患者“组团”包大巴车求医,28岁小伙儿不拘治法——
打破“中医越老越值钱”魔咒
◎ 本报记者 贾玉华
疗效显著外地患者
“组团”找28岁博士看病12月25日下午1点左右,济南赵树堂中医馆门外不算宽敞的马路边停着一辆外地牌号的大巴车,车上几十名患者很快就把中医馆的候诊区挤得满满当当。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备受患者拥趸的“明星”中医,竟然是28岁、还未正式走出校门的在校学生。他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即将毕业的中医学博士——张文杰。
记者在张文杰坐诊的诊室一直观察他如何给病人号脉。双手分别切在病人左右寸关尺,时而抬头看病人气色、精神,时而低头沉思。诊室内静寂无声,诊室外秩序井然。来自山东莱芜的王女士是张文杰的“铁杆粉丝”,她说:“我是偶然来找张博士看病,医术非常好,后来介绍给亲戚、朋友、同事,大家看过病之后都觉得效果显著,口碑相传,来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多,最后大家干脆包车‘组团’来看病。”
医者悟也毛头小伙
打破“中医越老越值钱”魔咒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中医大夫越老越“值钱”。因此,一些医院出于生存考虑,缺额时宁愿返聘老中医,也不愿招纳缺少临床经验的毕业生。
然而,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医者悟也。
张文杰是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本硕连读中医专业毕业生,研究生阶段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齐向华教授。研究生毕业后,张文杰又考上齐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文杰说,中医越老越“值钱”的说法和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密不可分,临证经验和悟性是成为名医的基础。跟随齐教授学习的6年时间,齐教授悉心教导,无论在诊疗方法、医学思想,还是临证用药,张文杰都深得齐教授真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张文杰在中医的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齐向华这样的名师指导,而用功和参悟就需要靠张文杰自己的努力。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书近10年时间,张文杰除了刻苦学习必修和选修课,大部分的生活费都被他用来购买各类中医典籍。在典籍中学习先辈的经验,在先辈的经验中提炼并灵活应用于临床,这使得张文杰具备了应对复杂病证的思维能力。
“中医的传承弥足珍贵,中医典籍里汇集了千年来的古代名医的诊病方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秉承中医传统,灵活应用于现代生活。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中医学的魅力不减。”张文杰如是说。
四诊合参寸关尺透露患者的过去现在将来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四诊中对于脉诊尤为重视。齐向华教授从医几十年,潜心中医脉象研究,梳理古今脉象学术流派,区分出躯体和心理疾病脉象特征,划分出脉象不同功能,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尤其深入研究中医脉诊与系统辨证脉学,在临床应用中效如桴鼓。张文杰在诊疗过程中,深受齐教授影响,四诊合参,尤重脉诊。他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脉象是疾病的重要表现,是医生诊察疾病的窗口。通过脉象可以把握患者之前的体质状况、现在存在的不适症状,并由此展开辨证、治疗措施,调整患者的各种平衡失调。同时,脉象还能反映病人诸如生理、病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起到疾病筛查,预知疾病走向的作用。张先生是张文杰的患者之一,张文杰在诊脉过程中发现其脉象黏涩,有患癌症倾向,并建议他做进一步检查。张先生在随后的体检中,果然发现胃部存在癌症前期病变。自此,张先生将张文杰视为“神医”。
全程把控天地人
看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程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疾病是个性体质的人在特殊环境(如气候、地域等)下产生气血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张文杰说,作为医生,既要了解病人发病的节气和生活的环境,又要全面关注患者患病的病因、病机、病程发展及预后的全过程。比如治疗心梗、脑梗,首先从病因上要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日常起居、发病诱因。医生不能见瘀就活血,而是从病机上弄清患者的“瘀”是缘自气滞,还是缘自痰湿,是由于寒凝还是气虚。把握准确病机,治疗原则不言而喻,同时也为患者为预后提供了相应的调养原则。
看病如开锁,人们要用钥匙巧开锁,而不是用铁锤把锁砸开。张文杰说,医生要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首先思路要非常清晰,用药巧妙。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准确找到生病的原因,并精准把握疾病发展的过程。
不拘治法药食穴
明白医生须医心医人医病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中医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更关注心理因素和机体的整体平衡。医病重要,医心、医人更为重要。因此,张文杰特别重视患者发病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正确的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张文杰说,中医的理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法和方药却是千千万万。“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整体把握全面,辨证论治准确,治疗不拘治法,都可以殊途同归。临床上,张文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法、剂型,不仅给患者开汤药方,根据患者病情缓急、病情轻重、病位深浅,或汤药,或膏丹丸散,或食疗,或茶饮,或穴位按压、针刺,治法不拘一格。
“组团”找28岁博士看病12月25日下午1点左右,济南赵树堂中医馆门外不算宽敞的马路边停着一辆外地牌号的大巴车,车上几十名患者很快就把中医馆的候诊区挤得满满当当。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备受患者拥趸的“明星”中医,竟然是28岁、还未正式走出校门的在校学生。他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即将毕业的中医学博士——张文杰。
记者在张文杰坐诊的诊室一直观察他如何给病人号脉。双手分别切在病人左右寸关尺,时而抬头看病人气色、精神,时而低头沉思。诊室内静寂无声,诊室外秩序井然。来自山东莱芜的王女士是张文杰的“铁杆粉丝”,她说:“我是偶然来找张博士看病,医术非常好,后来介绍给亲戚、朋友、同事,大家看过病之后都觉得效果显著,口碑相传,来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多,最后大家干脆包车‘组团’来看病。”
医者悟也毛头小伙
打破“中医越老越值钱”魔咒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中医大夫越老越“值钱”。因此,一些医院出于生存考虑,缺额时宁愿返聘老中医,也不愿招纳缺少临床经验的毕业生。
然而,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医者悟也。
张文杰是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本硕连读中医专业毕业生,研究生阶段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齐向华教授。研究生毕业后,张文杰又考上齐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文杰说,中医越老越“值钱”的说法和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密不可分,临证经验和悟性是成为名医的基础。跟随齐教授学习的6年时间,齐教授悉心教导,无论在诊疗方法、医学思想,还是临证用药,张文杰都深得齐教授真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张文杰在中医的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齐向华这样的名师指导,而用功和参悟就需要靠张文杰自己的努力。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书近10年时间,张文杰除了刻苦学习必修和选修课,大部分的生活费都被他用来购买各类中医典籍。在典籍中学习先辈的经验,在先辈的经验中提炼并灵活应用于临床,这使得张文杰具备了应对复杂病证的思维能力。
“中医的传承弥足珍贵,中医典籍里汇集了千年来的古代名医的诊病方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秉承中医传统,灵活应用于现代生活。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中医学的魅力不减。”张文杰如是说。
四诊合参寸关尺透露患者的过去现在将来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四诊中对于脉诊尤为重视。齐向华教授从医几十年,潜心中医脉象研究,梳理古今脉象学术流派,区分出躯体和心理疾病脉象特征,划分出脉象不同功能,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尤其深入研究中医脉诊与系统辨证脉学,在临床应用中效如桴鼓。张文杰在诊疗过程中,深受齐教授影响,四诊合参,尤重脉诊。他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脉象是疾病的重要表现,是医生诊察疾病的窗口。通过脉象可以把握患者之前的体质状况、现在存在的不适症状,并由此展开辨证、治疗措施,调整患者的各种平衡失调。同时,脉象还能反映病人诸如生理、病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起到疾病筛查,预知疾病走向的作用。张先生是张文杰的患者之一,张文杰在诊脉过程中发现其脉象黏涩,有患癌症倾向,并建议他做进一步检查。张先生在随后的体检中,果然发现胃部存在癌症前期病变。自此,张先生将张文杰视为“神医”。
全程把控天地人
看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程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疾病是个性体质的人在特殊环境(如气候、地域等)下产生气血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张文杰说,作为医生,既要了解病人发病的节气和生活的环境,又要全面关注患者患病的病因、病机、病程发展及预后的全过程。比如治疗心梗、脑梗,首先从病因上要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日常起居、发病诱因。医生不能见瘀就活血,而是从病机上弄清患者的“瘀”是缘自气滞,还是缘自痰湿,是由于寒凝还是气虚。把握准确病机,治疗原则不言而喻,同时也为患者为预后提供了相应的调养原则。
看病如开锁,人们要用钥匙巧开锁,而不是用铁锤把锁砸开。张文杰说,医生要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首先思路要非常清晰,用药巧妙。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准确找到生病的原因,并精准把握疾病发展的过程。
不拘治法药食穴
明白医生须医心医人医病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中医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更关注心理因素和机体的整体平衡。医病重要,医心、医人更为重要。因此,张文杰特别重视患者发病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正确的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张文杰说,中医的理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法和方药却是千千万万。“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整体把握全面,辨证论治准确,治疗不拘治法,都可以殊途同归。临床上,张文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法、剂型,不仅给患者开汤药方,根据患者病情缓急、病情轻重、病位深浅,或汤药,或膏丹丸散,或食疗,或茶饮,或穴位按压、针刺,治法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