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病例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新闻 > 康复病例 >

花开春未暖,还得多提防!

来源:赵树堂中医馆  发布时间:2017-03-24

春暖花开”是人们描述春天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可是今年,花开春未暖,春寒料峭反反复复,让人防不胜防。

 

 

 

   春寒料峭,当心疾病来袭   

    

春寒料峭的日子,天气多变,时寒时暖,雨水会逐渐增加,加之春季多风,风寒湿邪联合“作战”,让不少人中招。

 

●感冒因冷热无常多发

老百姓经常说到的伤风感冒,其实是个中医概念,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虚侵袭肌表而致。

中医把感冒主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疫感冒等,另外还有暑湿感冒、风燥感冒、虚人感冒等等。春寒料峭时,感冒多因感受风寒。

 

●传染性疾病是防病重点  

春季气候逐渐变暖,加之春分后雨水逐渐增多,各种细菌、病毒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春季传染性疾病是防病重点,如风疹、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急性呼吸道最为多发,尤其是幼儿、儿童是发病重点人群。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等幼儿、儿童集中的场所更应加强防范。

 

 ●过敏性疾病因“花开”剧增  

百花盛开,过敏性疾病患者进入了最“难挨”的“困难时期”,皮肤瘙痒、喷嚏不断、鼻涕常流、眼痒难耐、咳嗽喘息……

 

中医学认为,春季五行属木,其时多风,而风为百病之长,其在过敏的形成中尤为重要。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则可发生风团丘疹。风邪善行而数变,故疾病变化多端,皮疹骤起骤消,游走不定,遍及全身,瘙痒无度。风邪侵犯于肺,肺失宣肃,则咳嗽、气喘、鼻塞、喷嚏。

 

●心脑血管疾病因寒诱发  

春寒料峭之时,气温不稳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也是预防的关键时期。当大风和寒潮来临时,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血压控制不好,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极易造成脑血管不断舒张、收缩,更容易引发中风、心梗等并发症。

 

此外,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情绪过度激动、烟酒过度等原因也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关节疾病因风寒湿加重  

对于骨关节疾病,大多认为其病变部位在骨,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衰有关。中医认为,尽管该病多与肝肾关系密切,审证求因,乃风、寒、湿邪痹阻骨脉,经络瘀滞所致。春寒料峭时,风寒湿邪一起“出动”,稍有不慎即会引起旧病复发。

 

 

●脾胃因寒湿“受伤”  

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因此导致肠胃病多发。春天多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稍有不慎,人体易受风寒,在外邪之中寒邪最易犯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果受寒或饮冷过度,使脾胃阳气受伤,就可出现肠胃的病变。

 

  气温偏低,春捂适当继续   

    

抵挡春寒料峭,保暖工作要做好,适当“春捂”很有必要。

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提前24-48小时是“捂”的最佳时机 。平时要多关注天气预报,要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一些医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体弱多病等需要春捂者来说,室温低于15摄氏度时,人就难以长时间耐受,需要“春捂”。

昼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因为日夜温差大是冷暖气流搏击剧烈的征象,应注意早晚增加衣被,千万不可因天气“乍暖”就过早地脱下棉衣厚衫。

 

“减”的时间控制在7-14天。  冷空气过境后,衣衫不能“减”得太快。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减得过快,体弱多病者有可能因为不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而生病。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日常起居应顺应自然规律。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为顺应春季的气候特点,睡眠应做到“夜卧早起”。晚睡并不代表要熬夜,早起也不是“起得比鸡早”。正常来说,春季以晚上 22:00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为宜。

 

  扶助正气,养生防病根本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一方面因为外邪侵袭,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体正气。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医的养生方法与此有着惊人的相似。

 

合理膳食是培养正气的基础  中医认为,水谷精微是指人体消化吸收的的营养物质,是人体从事劳动、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并为生长、发育、生殖提供新建和重建的原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精、气、血、津的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的原则,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适量运动是增加正气的“加速器”  经常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筋骨强劲,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还能以“动”济“静”,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春节运动以舒缓为主,尤其适合“广步于庭,被发缓形”。除了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气功、广播操、游泳都是适合春季的运动方式。

 

  情志养生是提升正气的“最高境界”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一直以来是养生学中精神养生的总原则和目标。人的精神如果能守持于内而不耗伤,那么疾病又从何而来呢?

 

《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中医中药是生发正气的“利器”  

   

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展了药物预防疾病的工作,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方法。中医中药一方面在消除病邪,促进疾病康复方面效如桴鼓,一方面在生发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方面更是效果独到。 

针对正气不足,中医根据八纲辨证,辨明是缘于气虚,还是血虚,分清是缘于阴虚,还是阳虚,确定病位是在肝、在心、在脾、在肺、在肾,有针对性地或补气,或养血,或滋阴,或助阳。辨证准备,必能取得良效。

除了药物内服方法,中医外治法在于扶助正气方面也功不可没,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推拿、脐疗等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像足三里、气海、关元、肾毹、三阴交、涌泉、劳宫等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保健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

预约专家 精标药房 网上商城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客服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日

7:30-21:00

客服

0531-678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