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辨证论治,说白了,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有千面,病有百变,患者的个体差异是任何医书、教材都无法尽料的。
同用一方效不同
马某,男,80岁。2004年1月16日初诊。患者系编者高中母校的教导主任,后来当校长。2001年出现头晕,CT示多发性脑梗塞,脑萎缩,碎步蹒跚。曾经胸痛,自服血府逐瘀丸(成药)有效。但稍微劳累仍然发作,便干不畅。今因操劳右胸又痛,再服血府逐瘀丸无效,睡眠差,心情似感抑郁。舌淡赤胖润,脉弦寸弱。告以仍用血府逐瘀丸,但用汤剂:柴胡15g,枳实g,赤芍15g,炙甘草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30g,川芎15g,桔梗10g,桂枝15g,黄芪30g,红参10g,五灵脂10g,酸枣仁30g,茯苓30g。5付。
复诊:云服一剂胸痛即止,服完药后疗效稳定。(《关东火神张存悌医案医话选》)
按:老校长此次病好了很感谢,问我:为什么同是血府逐瘀丸方,他自己用不好使,我用就好使了呢?我告诉他,“有成方,没成病”。方子是按病研制的,但疾病却不会按药来得。你以前用血府逐瘀丸,可能病证正好适合这个方,因此有效。现在你稍累就发作,这是气虚表现,血府逐瘀丸里没有补气的药,所以你再用就不好使。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红参,就能补气了,所以我用就好使。他听了觉得有道理。
事实上,拿一张成方原封不动去治病,很少有效。这就涉及成药和汤药的关系了。自古以来,汤药就是中医治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今天仍旧如此,尽管汤药味道不好。理由是汤药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说白了,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有千面,病有百变,患者的个体差异是任何医书、教材都无法尽料的。汤药能适应这种千面百变的局势,灵活加减,随时调整,尽量适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古人叫“加减临时在变通”。这就如同量体裁衣,那块肥了加点,如本案因为气虚加入参芪;那块瘦了减点,去掉不必要的药,本案因为阴血不亏,故而去掉原方中的生地。这样针对性更强,疗效自然也好。
成药不同,以丸散膏丹为代表的中成药,药物组成是固定的,一旦批量生产,无法再作调整,如同成衣只有一种号码,肥了瘦了都得将就,针对性和疗效要打折扣。汤药能代替丸药,丸药代替不了汤药。
临床常遇到一些患者,望、闻、问、切一番后,开出汤药,却要求开中成药。苦口婆心解释半天,还是不愿意服汤药,只好听之任之。说句心里话,真想治病还得吃汤药。忠言逆耳利于行,汤药苦口利于病。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