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黄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黄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耆老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对乡里乡亲尤其是家境贫寒的病人,都是免费施救,十里八乡的人都很敬重他,因为这戴老医师人老又十分瘦,而且面色淡黄,老百姓就给他起个雅号“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
后来不幸的是,黄耆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为了救一名打柴失足坠崖的小孩子自己牺牲了。老人去世后,人们都十分哀痛,就把他埋在崖边为他起了坟墓纪念他,过了一些日子,给他扫墓之人发现在黄耆坟边长了一种开黄花的草,从没有见过,人们因为爱戴这位老医师,认定这是黄耆在天之灵不放心百姓,为他们送来的神药。
后来有人用这个草煮水喝,发现非常有精气,干活也不累了,老人喝了腰不疼腿不酸,爬山砍柴也不那么喘了因为是在黄耆墓旁生长的,就给它起名为“黄耆”了,黄耆这个名字后来传着传着就传成了黄芪。
胡适与黄芪的渊源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多年生草本,乍一看和板蓝根长得极为相似,仅仅是颜色和横截面有些不同,高50-100厘米。
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不仅能治病,而且还能养生,黄芪入药膳在我国历史上备受大家喜爱。日常生活中,可用黄芪配党参、山药、大枣、母鸡、羊肉、猪肉、乳鸽等温补性食品,烹调成老少皆宜的药用膳食。